教育兴则文明兴,教育立则根基立。淄博市博山中学党委深植于焦裕禄故乡的红色沃土,秉持“和雅”文化根脉,以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”为矢志追求,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。学校以党建为强劲引擎,创新“党建+”融合模式,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径,全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育人新生态,勾勒出新时代中学特色发展的生动图景。
理论武装,构建“学思践悟”新范式。理论是行动的先导,思想是前进的旗帜。学校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“铸魂工程”,创新“领学—研学—践学”机制。学校党委每月开展“裕禄精神与教育使命”专题研讨,把焦裕禄精神的特质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;党员教师通过“红烛读书班”精读重要原文著作,形成“每周一学、每月一研、每季一讲”的常态化机制。面向全体师生推出“行走的党课”,在焦裕禄纪念馆开展“红色戏剧展演”活动,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;在颜神古镇非遗基地探寻“陶琉文化中的党史”主题展,将传统文化与党史学习紧密结合,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鲜活、深入人心。
文化浸润,厚植“和雅”精神土壤。校园文化是无声的德育课堂。在党建引领下,构建起“环境浸润—活动体验—制度传承”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。齐文化展厅内,师生创作的红色主题陶艺刻瓷作品,将“红色基因”与“工匠精神”巧妙融合;礼仪教育更是独具特色:入学礼行“拜师礼”、青春礼诵《少年中国说》、毕业礼赠“成长竹简”,让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仪式感中同频共振。开设的30 余个学生社团中,戏剧社排演《红灯记》选段、书法社开展“红色诗词临摹”,让“和雅”文化成为师生的精神底色。
国防铸魂,打造爱国主义教育“金名片”。国防教育是党建与德育融合的“硬核”载体。学校构建战斗英模进校园、国旗文化进校园、科技进校园、海洋海军进校园、国防实践进校园“五进校园”国防教育体系,设立“史光柱英雄班”“毛羽亮英雄班”等4个英模班级,成立半军事化学生社团传承国旗精神,组织无人机编队表演、海模航模竞赛,邀请逐梦深蓝讲师团进校作红色主题宣讲,模拟长征场景,开展3公里长征拉练等,让爱国主义教育可触可感、入脑入心。
党委统筹,构建“三横三纵”育人模型。学校党委以党建引领破除五育融合壁垒,创新构建“横向贯通五育、纵向深化课程”的“三横三纵”育人模型。横向维度以国防教育铸魂为核心,将德育贯穿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全链条,形成“国防铸魂、数字赋能、劳动固本、研学启智、体教健体”五大特色品牌;纵向维度深耕课程建设、活动载体、评价体系,课程层开发《国防教育》《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博山菜》等校本课程,构建“基础学科—拓展渗透—特色融合”三级体系;活动层依托项目式学习,开展军事实践、科技竞赛、非遗传承等研学活动。通过模型化运作,实现五育从“物理叠加”到“化学融合”的质变,激活全员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的新生态。
数字赋能,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。作为“淄博市智慧校园领航学校”,学校将党建引领与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。建成AI精品课堂、“博中云课堂”平台,部署课堂观察数字化系统,实现教学行为实时分析。在教学模式创新上,创新“三阶五步”智慧教学法,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。利用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,实现个性化学习方案推送率92%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,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,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自主成长。
劳动教育,烹出“博山味道”的育人实践。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。学校立足本土优势,构建劳动教育链条。校内开辟种植园,学生参与二十四节气农耕。开发《劳动教育视角下的博山菜》校本课程,定期开设厨艺课,学生掌握10余种传统菜品制作,了解美食文化,感受劳动创造美食的魅力。每年举办的美食节是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的重要平台,通过“博山小厨星”评选等活动,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。
研学教育,行走的“红+蓝”育人课堂。研学教育是打通“书本”与“社会”的桥梁。学校依托焦裕禄纪念馆、红叶柿岩研学基地、陶瓷琉璃艺术中心等五大基地,打造“红色基因传承”“工匠精神培育”多元主题研学课程。采用“校内助研师+基地导师”双师模式,学生在焦裕禄故居开展“寻找裕禄足迹”调研,在陶瓷工坊体验“泥土到艺术”的创作过程;开发《研学致远》校本课程,被评为省级优秀校本课程。
体教融合,塑造强健体魄与 坚韧品格。体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基石。学校推行“3+2+1”智慧体育模式,创新设计热身、学练、比赛、放松四段教学;每周开展“学习准备型”体育课,依据教育神经科学原理,开设足球、篮球、健美操等十余个项目,并通过运动负荷监测系统科学调控运动强度;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大课间,依据项群训练理论,打造涵盖6大类50余个项目的体育“课程超市”,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。
党团队一体化,传承红色基因的“青春矩阵”。推行“党建带团建队建”机制,设立“爱心银行”公益项目,党员教师带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。资助贫困学生超3万元,组织团员定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;开展“红领巾奖章”争章活动,30余个社团在党建引领下蓬勃发展,社团优秀成果在全省教育装备创新展示中获一等奖。学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,获评“淄博市百佳青春团队”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风采。
家校社联动,打通育人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,社会资源是育人的“活水源头”。学校建立学校—年级—班级三级家委会,开设“家长微课堂”年均培训3000人次,“家长开放日”邀请家长参与食堂监管、课堂观摩;设立“红石榴驿站”关爱少数民族学生,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百人次。党员志愿服务团开展“三进社区”活动,形成“教育一个学生、温暖一个家庭、文明一个社区”的良性循环。
区域共同体,推动教育优质均衡。独行快,众行远。学校牵头成立“卓雅教育联盟”,联合8所城乡学校开展党建共建、课程共享、送教支教。近五年,承办山东省第七届初中校长建设质量大会暨学校“五育融合”现场会,承办弘扬教育家精神现场会,接待省内外考察团30余批次。开发“同步课堂”系统,让山区学校学生同步参与学校的智慧课堂,推动城乡教育从“资源均衡”向“质量均衡”跃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