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岳,原名仰岳,字伯陵,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,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客家人,为民国年间名将,在抗日战争中多次胜利,被认为是“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”。
薛岳出生时,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刚战败,其父起名“仰岳”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。薛仰岳后改名薛岳,以示不仅仰慕岳飞,更将身体力行。
薛岳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,1912年春考入广东陆军小学,与张发奎、叶挺为同学。此后投身粤军,后以收编粤军军官的身份进入蒋介石嫡系第一军。北伐初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。
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,薛岳得到陈诚的信任和推荐,为蒋介石重用,主要负责“围剿”红军。红军长征过程中,率领中央军8个师穷追不舍,有“红军一路跑,薛岳一路追”之说,被当时红军视为“长征头号敌人”。
1934年10月,红军,开始浩浩荡荡的战略大转移。这时候的蒋介石,误以为五次“围剿”已经奏效,和红军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,开始筹划如何处置川、滇、黔、桂的地方势力。年底,红军进抵湘黔交界,随即西进贵州,蒋介石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实施一石二鸟之计,趁追击红军除掉贵州的王家烈。
1935年1月中旬,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,准备从川南北渡长江。蒋介石急调三十六个团进行包围。薛岳奉命急调周浑元部渡过乌江,进入黔西,实施侧击。
1935年1月25日,蒋介石任命薛岳为贵阳绥靖主任。1935年2月2日,成立湘鄂川黔边区剿匪军第二路军,总司令龙云,共十二个师、四个旅,薛岳为前敌总指挥。该军下辖——第一纵队:吴奇伟部辖第59、90、92、93师,共4个师;第二纵队:周浑元部辖第5、13、96、99师,共4个师;第三纵队:滇军孙渡部第2、5、7、预备旅共4个旅;第四纵队:黔军王家烈部第1、2、3、8、教导师,共5个师。
1935年3月上旬,红军三渡赤水河,进入川南。薛岳立即指挥各纵队进行尾追,并大筑碉堡进行包围。4月,蒋介石也赶到贵阳督战。就在这时,挥师东向,四渡赤水,再过乌江,指向贵阳。这使蒋介石感到威胁,便亲自布置贵阳防卫。同时,急令云南孙渡率部日夜兼程前往“救驾”。这时,红军便乘虚转入滇境,从昆明西北方向渡过金沙江,围攻会理。薛岳又率部渡江向会理尾追。当他到达目的地时,红军已向大渡河挺进。
薛岳率部的“围剿”之旅,从江西至大西南,行程两万余里,转战西南数省,与红军作战,虽未取得胜利,但为蒋介石统治西南各省扩充了势力。
比如在薛岳进驻贵州省会贵阳后,中央军旋即取代黔军为贵阳城防军。出任贵阳绥靖主任后,以“围剿”为名,掌握了黔省经济、政治、军事、文教等各种大权。他一面派亲信,属参等人搜集王家烈与粤、桂、湘等省等省军共同进行反蒋活动,以及各种贪赃枉法的材料,向蒋介石告密,迫使王家烈辞去贵州省主席一职,而以蒋介石的盟兄弟吴忠信(可见此前文章《贵州军阀时代终结,与蒋介石的前后考量》)取代。
同时,他以第二路军前敌总司令名义,派第四军十九师副师长沈斌调查黔军的内部情况,进行分化收买,对王家烈部队的师长何知重、柏辉章优待加以拉拢。把王家烈嫡系部队的何知重、柏辉章师收归中央。后来,又借第二路军集中整编的机会,将王家烈部大量裁减,停发军饷,再次迫使王家烈辞去二十五军军长职务。
西南战事结束后,薛岳受到蒋介石的嘉奖。1937年5月,薛岳就任滇黔“绥署”副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。1937年6月2日,贵州省政府代主席薛岳宣誓就职。
7月,抗战全面爆发。淞沪战役后,薛岳任第三预备军副司令长官,驻节贵阳。抗战开始后,他再三请缨往前线日奉准出黔杀敌,到达南京,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总司令,归第三战区左翼军总司令陈诚指挥。
抗日战争期间,薛岳参加淞沪会战,指挥了徐州会战、武汉会战、四次长沙会战等会战,指挥的前五场会战每战都造成日军逾万人伤亡。
据坊间统计,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薛岳歼灭日军多达27万人,成为歼灭敌人最多的将领。
参考资料:《国殇——正面战场抗战纪实》、《贵州著名历史人物传》、《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》